众家评说

真予不夺 吕洪仁的绘画艺术 发布时间:2023-02-13 浏览次数:147

第一章 正声雅音

1927年,吕洪仁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白岳乡(现嵊州市 甘霖镇)楼下村。他在少年时期即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1944年毕业于私立杭州清波中学(抗日战争时期迁往嵊县)。1945年,在嵊西南山毫岭国民学校执教的他与中学时代 的好友王庆员、张珂芗合作绘制编印的《漫画集》(版画), 由三友画社出版,画集中的作品风格深受丰子恺的影响。

1946年秋,吕洪仁考入浙江湘湖师范学校(校址在今杭 州市萧山区),期间第一次接触并开始学习素描和水彩画。

1947年秋,吕洪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(中国美 术学院前身)五年制绘画系,当时的报纸刊登了新生录取名 单。

杭州国立艺专成立于1928年,初名国立艺术院,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。该校历来是美术名师汇集之地,吕洪 仁入校学习后,素描课程由吕霞光(1906—1994)、周碧初 (1903—1995)、周圭(1906—2001)教授,油画课程由关 良(1900—1986)、颜文樑(1893—1988)教授,创作课程由彦涵(1916—2011)、张怀江(1922—1989)教授,国画课程由高冠华(1915—1999)教授,此外,他还经常听潘天寿(1897—1971)、吴茀之(1900—1977)等名师的讲座 (但凡学校有讲座,他基本都去听课,并做详细记录),接受了系统纯正的艺术教育。

1952年,吕洪仁大学毕业后因专业拔尖而留校,在油 画系任教,同时留校任教的还有顾生岳、徐永祥、朱颖 人,四人日后都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骨干和著名画 家。其中顾生岳(1927—2012)曾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主任,擅长工笔人物画和速写;徐永祥(1930—2008)曾任 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,擅长油画;朱颖人(1930—) 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,擅长花鸟画。

第二章 传神写照

第一节 速写之功

留校任教后的数年间,吕洪仁主要从事速写的教学工作。对于速写,按照他自己的说法,也是边教边学,在他的速写本里,曾写有“没有画好,真是要命的”这样的语句。在一段时间里,叶浅予的速写对他的启发较大。1953 年,吕洪仁担任助教,并单独开了速写课。20世纪50年代,美院提倡画年画、连环画、宣传画。因教学与工作需 要,有些年轻教师与学生都抓紧时间画速写。速写本可放 在上衣口袋中,尺寸约“13厘米×18厘米”,只要有点空隙,有写生对象就抓紧时间画,吕洪仁作为速写教师当然更是如此。为了方便,他的速写多用钢笔画,有时以水晕开以示明暗,也颇具表现力。经过几年的速写教学实践, 他总结出一套速写教学的经验。

他认为,首先,速写不能仅从形式上(指用笔的多少、粗细等)、材料上及时间的长短上来理解,这样会限制表现方法的多样化发展,并片面地追求时间的短暂,使初学速写者产生拘谨草率之弊。

其次,他认为画速写应按照一般规律进行练习,即由静到动,由简入繁,还必须加一条默写,齐头并进。关于默写,他总结道:默写的作用是培养记忆力,俾使以后在户外速写中有能力进行补写......默写的观察时间宜在半分钟 与一分钟之间,时间过长则印象消失。在进一步转入细部刻 画的过程中,以眼睛时闭时想为宜,即抓牢印象。

另外,他还提出画动态速写切勿只看局部细细地画,切勿一笔一笔慢慢地描,要做到一次就能把神态表现出来。

1956年,吕洪仁任黎冰鸿教授(1913—1986)的助教, 黎先生之前就比较赏识他,曾给他画过速写。吕洪仁对中国传统艺术亦十分重视,经常阅读中国古代画论。1957年他因母丧回乡,期间也画了不少速写,有的还成为后来连环画《祝 福》的创作素材。右下图为他画的孝女庙中泥塑神像的速写,对 我们的祖先如何在雕塑中掌握表情肌的问题进行了思考。

1958年民主德国人民军歌舞团来杭演出,《杭州日报》 美术编辑约吕洪仁去现场画速写,次日登报。

这一时期,他还创作以及与人合作了一些连环画作品, 如《大冬瓜》(独立完成,并出版了朝鲜文版)、《祝福》 (根据鲁迅小说改编,与徐永祥、姚巧云合作,线描版)。

1962年,罗马尼亚画家埃乌琴·博巴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举办油画培训班,班里的学员都是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一些年轻油画教师,浙江美术学院的徐君萱、金一德、陈天龙为该班学员。当时已经有相当教学经验的吕洪仁被派到训练班里教速写。同时,他也借此机会对于博巴的油画风格和教学理念进行了体会与思考。

第二节 闯关攀峰

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,吕洪仁创作了一些社会主义 建设题材的油画作品,如《矿工》、《雪中小息》等,发 表在《美术》杂志(当时全国唯一一本美术类杂志)上,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。

吕洪仁在美院毕业前学习的法国古典油画偏重于素描关系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象派油画因为客观原因一度被边缘化(尽管它极为重视色彩),而苏派油画进入国内后,其色彩对国内原有的油画教学与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
《妇女头像》是吕洪仁未毕业前在油画课上画的,按照他自己的说法,基本上是用色彩画素描,老师让学生用白、土红、朱红、群青、赭石五种颜色画人的肤色。但背景与衣服、头发就基本上没有分出色相,用色也仅用同一 种色画出浓淡而已,而不是用色彩来塑造对象。

1957年8月,苏联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马克西莫夫(1913—1993)来杭举办画展(之前已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),吕洪仁觉得他的色彩虽然响亮但显得单薄。期间,吕洪仁陪同他到杭州卖鱼桥写生,在色彩上受到启发,感觉到不是马克西莫夫的眼睛生得特别,而是写生时的观察方法比中国的油画家得体而已。1958年4月,“苏联1955年—1957年美术作品展”在上海展出,吕洪仁等部分油画系教师赴沪对着原作临摹了25天,对苏派油画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。吕洪仁对苏联绘画和印象派绘画的色彩做了具体的比较:“苏联绘画用黑色调配颜色的情况很多,如有些紫色,是用黑加印度红或加朱磦。调黑感到沉着,如有许多绿也如此:黑加土黄,黑加柠檬黄或加 橄榄绿等。而西欧画家受印象主义的影响,谓自然界无黑色,而用普蓝与褐并列使之有黑效果,虽该色感到鲜艳而浮。”

1960年,全山石、肖峰从苏联留学回国,并回到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,苏派的教学方法开始在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系统地推行。吕洪仁此前对自己在色彩方面的不足已有深刻的认识,也极欲在这方面有所突破,因此对全山石、肖峰、宋韧等同事的作品和经验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吸取。

吕洪仁将1961年的8—10月份定为自己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“闯关”时期,并制定了进修计划。当时的日记反映了他自学油画的一些情况,后来他补记道:“我国当时有三种学习情况:1、出国留学;2、来华专家学习班;3、教师进修。后一种即在一定时间内教员自学基本功和创作。 我的一生中,油画是在第三种情况下自学的。在油画系成立以后到‘文革’前,绘画系毕业而在油画系任教者只剩我一人(如吴德隆、何志生均已外调工艺系)。而当时教员中非油画系出身的除一些领导外,已不可能存在。”

他在9月24日的笔记中记道:“我想在油画方面,今后应注意下列方面:1、注意大块色彩的差异,做好小色彩稿工作;2、加强色彩倾向性;3、注意色彩调和,与用习惯 (的)色彩作斗争;4、注意色调组合;5、长期作业研究 转折面的色彩渐层变化。目前还是有这样的习惯:形比色 在脑子中观念强,在作画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较多地注意 素描关系。”

他在10月4日的笔记中记道:“肖峰的用色,有可取之处。据我看肖峰的方法,受前期印象派的影响较大,非 知然否?其可贵的地方,是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,用色彩歌唱了对象,像抒情诗一样动人。画家描绘对象的色彩,既不能如实如真,其实也不必如真。贵在似与不似之间。过去不管素描与色彩总想求其‘绝对明度’,‘像对象一样的色彩’,这样的向往,会导致艺术僵死,也必然 影响塑造方法。”

我们将他1962年画的《陕西老农》与50年代画的油画作品如1952年画的《妇女头像》进行比较,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在色彩方面的突飞猛进。

《陕西老农》这幅肖像画在色彩表现上有很大的进 步,强调环境色和光源色,如老农橘红的毛衣和人物的脸部、手部,色彩丰富,注意条件色(环境色)和光源色的变化,加上熟练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,这幅画成为他油画人物的代表作之一。

而苏派教学体系在学院中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, 1964年就开展了批判苏派的“文艺小整风”,但是吕洪仁 内心对苏派依旧是服膺的。他体会到留苏学生所谈的抓大 块色彩的重要性,并在学习笔记中指出油画系近年来也因 此改掉了色彩显得脏、灰暗的弊病。

在1965年12月的学习笔记中,吕洪仁写道:“宋秀英 (宋韧)用色,一丝不苟,非达到理想不可。我作画,有时注意色彩,但更多注意素描。看来要突破色彩关,按现有条件,可于业余时间作复制画的临摹,着重研究:1、调子的掌握;2、色彩的配合(可以增加色彩语言)。”他还体会到颜色要画得鲜明,要做到:1、善于用对比色;2、调色不宜过熟;3、塑造得法。他认为同样用几种色调和,由于调和方法与分量的不同,效果就差别很大,并主张上不宜用重笔,这等于在画布上把鲜颜色再调熟。

可见从1961年到1965年间,他一直在注意色彩方面的 提升。

第三节 传神之笔

1973年,应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邀请,吕洪仁、徐永 祥、姚巧云三人再次合作,以黑白水彩的形式创作连环画《祝福》,共58幅图。那一年,三人正值中年,经验和精力处于最佳状态(吕47岁,徐44岁,姚43岁),因此这个版本相比于1957年出版的线描版,显然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。三人在创作时态度十分严谨,再次到绍兴水乡体验生活,收集素材,合作十分默契,对淳朴、善良的祥林嫂形象和人物的心理活动,都刻画得十分真实动人。比如,祥林嫂在失去儿子阿毛后的情景共画了三稿,两稿都画得不错,相比之下第二稿画得更好一些,人物的眼神显得更为呆滞,而最终用的第三稿比第二稿人物的脸上又增加了一些苦相,也更符合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常理。可见三人在人物刻画上所下功夫之深。

由于高超的绘画水准和深刻的内容,这本连环画出版后影响很大,在之后的二三十年中,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多个不同开本的版本(含英文版)。

吕洪仁1980年画的《女人体》用笔松灵爽利,画面的虚实、人体皮肤色彩的微妙变化都处理得十分到位。

改革开放后,欧洲后印象派、立体主义等艺术风格逐渐为国人所接纳。吕洪仁认识到,在当时,西方各国的基础练习早已不是用写实造型来要求了,因此他系统地临摹了高更、毕加索、马蒂斯等西方著名油画家的作品,希望能够从中汲取艺术养分。从他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一些油画作 品中,可以窥见其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的变化。

2014年,“留学到苏联”展览到浙江美术馆巡展,88岁高龄的吕洪仁兴致勃勃地、认真地参观了展览,回家后还乘兴临摹了留苏画家徐明华画的《苏联女大学生》,并在画面背后记录下感想:“我认为此画比较明确地体现出色彩学上的一些问题,例如色相、色性、色度及用色彩塑造形象的方法,处理有度, 相当明确,为此临摹以示来者。”

第三章 妙造自然

吕洪仁一生写生、创作了大量风景画,描绘祖国各地风 光,其中以绍兴水乡、海洋海岛、杭州风物为多。这些风景 画以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为主,在技法上分别吸收印象派、 后印象派以及现代派的装饰性,给人总的感觉是真挚、朴实的,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东方意韵的油画,体现了“妙造自 然、真予不夺”的美学思想。

第一节 水乡情结

吕洪仁的家乡浙江嵊州(原嵊县)紧水网密布的鱼 米之乡绍兴,嵊州最著名的一条河流叫作剡溪,李白曾在他 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诗中写道:“湖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。”这是他的一个别名“吕剡”的由来。1957年和1973 年,吕洪仁与同事徐永祥、姚巧云合作的连环画《祝福》的 创作背景就是绍兴水乡,对于从小生活在水乡的吕洪仁来说,创作时对环境的把握可谓驾轻就熟,信手拈来,栩栩如生。

在创作《祝福》的同时和之后,吕洪仁还依据《祝福》 中的画稿创作了一些油画作品。

第二节 海山苍苍

1961年10月30日至1962年1月15日,吕洪仁与同事胡善余、林康华、陆放等赴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写生。在交通不便的当时,南国风光给予他异常新鲜的生活感受。在两个多月中,他画了70余件小幅油画作品,其余速写则更多,可谓收获颇丰。

吕洪仁在《海南岛写生随记》中写道:“人云清澜最美,于18日即乘木帆船到清澜。是日,太阳甚好,海洋性气候使人无丝毫炎热之感,两岸椰林隔峙,渐行渐阔,似近出海口。其时碧波荡漾,小船如箭,仰看朵朵浮云与海平线一致,透视深远,蓝天白云更增晴空万里之感。及岸斜阳夕照,海水黝黑,水色与天光相映,一似画面上的冷调子上镶着金光,码头喧腾却变成静中又有动色,真乃穷极壮丽。可惜清澜为军港,未曾联系,不能作画。”

20世纪50至80年代,吕洪仁多次带学生到舟山、嵊泗、象山等地写生,海岛、海浪、渔船、礁石都成为他笔下表现的题材。他对于大海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,他的另一个笔名叫“海犁”,大约就是在海边耕作之意。大海赋予他灵感,表现大海十分契合他的个性,正如他的为人, 胸襟宽广豁达,不计名利,执着于艺术追求。

第三节 杭州旧影

自从1947年秋到杭州读书后,吕洪仁就一直生活在杭州,他对杭州,对西湖,对学习、工作的浙江美术学院校园有着深厚感情,美院校园中平常的一角,也往往被他收入画面,升华为质朴优美的风景。他画的杭州风物,许多现已不存,但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他的油画作品来感受杭州的过往。

第四节 笔颂河山

吕洪仁还有不少表现浙江和全国各地的风景画,特别是描绘浙江各地的风景,即使是沿途不起眼的风物,经过他的慧眼,再表现于尺寸不大的纸、布之上,就成为充满情调的色彩华章。这大约就是古人所谓的“点石成金”, 也是画家的独到技能吧。

根据吕洪仁自己的回忆,他在“文革”中受到的冲击较小,也没有进“牛棚”,很幸运地保留了作画的权利, 因此那十年时间他并没有浪费,期间与人合作创作了连环画《祝福》,此外还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。1967年5月,吕洪仁赴黄山及周边的清溪等地写生,用水粉创作了不少作品,风景占了很大比例。

1974年11月,吕洪仁与同事陈达青、马玉如、张玉忠等再度到桐庐为“两江(富春江、新安江)创作”收集素材,期间,他在小小的速写本上,用水粉画下了不少精彩的桐庐的风景和人物。另外,他写生和创作的富春江、新安江风景也颇具秀美风致。

1980年,吕洪仁与徐永祥等去云南瑞丽边境写生,画了一些人物和风景写生,这一年,他还赴天目山进行写生。

第五节 悠悠花香

吕洪仁的静物画作品中花卉常居主角,在他看来,花之荣枯就如生命之兴衰。他在88岁时创作的《昙花》,画中昙花洁白无瑕,而背景绚烂至极,他在画布的背面写道:“昙花一 现,人生亦然。”正因为对人生有着彻悟,所以他在作画时心无旁骛,一切尽在画中。

第四章 素以为绚

素描是油画的基本功,也是独立的艺术门类。吕洪仁在素描上造诣精湛,他在大学期间跟随吕霞光、周圭等曾经留法的教授学习素描,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契斯恰科夫(有的译为契斯嘉柯夫)体系的教学方法进入中国美术院校,吕洪仁也亲手刻印装订了一本《契斯嘉柯夫语录》进行学习。1958年,吕洪仁对苏联索罗维叶夫、斯米尔诺夫、阿列克塞耶娃编写的《素描教学》(中译本)这一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吸收学习,边思考、边批注,并在教学和绘画实践中加以运用。他在实践中体会到契斯恰科夫体系中所规定的一套方法,在基础造型方面,很有科学性,如:在观察方法上注意形而不注意线,反对对着自然的照抄,强调理解;对体积空间的塑造方法,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论述,强调循序渐进等等。比之就画论画的教学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盲目性,已有天渊之别,因此日渐倾心,不断钻研。

吕洪仁1955年至1956年在美院附中任教,1982年至1984年任美院附中校长。对于附中的学生来说,素描和色彩是基础课程,因此吕洪仁在素描的教学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,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。影响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20世纪80年代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之邀编写出版的《石膏写生》一书,这是他素描教学经验的总结。此书曾多次再版,影响了一代代绘画学子。

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明确了结构在素描中的重要性, 认为结构是塑造体积的关键点,每块阴影的产生及微小的变化都是基于骨骼与肌肉的结构与运动。后来,他又总结道:运用契斯嘉柯夫的方法,再加上形象教学(即有分量的示范 作品)的辅助,可以很快地提高自己和教好学生。他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“整体观察”,学会“准确地比较”,从相互比较中来确定比例、明暗等关系,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。